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临床营养科举办学科能力提升讲座暨特聘教授聘任仪式 ——聚焦脑肌康复与AI赋能精准营养

时间:2025-04-11   作者:   责编:临床营养科     来源:     阅读:

 

2025410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办的“学科能力提升讲座暨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在东住院楼一层会议室圆满举行。活动由临床营养科支部书记石海丹主持,通过学术分享,深化肌电检测在脑卒中康复的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营养领域的创新融合,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临床营养科支部书记石海丹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乐教授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常帆教授的学术成就,并强调其研究领域与临床营养学科的协同价值。她表示:“两位教授的加入将推动脑卒中康复机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交叉,助力临床营养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 随后,石海丹书记为两位教授颁发特聘教授证书,并合影留念。

李乐教授以“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和表面肌电的卒中脑肌耦合研究”为题,揭示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机制。通过同步分析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与表面肌电信号发现:脑区激活与运动表现关联,不同难度的协调手指运动可特异性激活前额叶与运动皮层,且脑网络连接强度与运动偏差显著相关。定量评估新范式: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脑肌信号耦合模型,为康复效果提供客观量化指标。李乐教授进一步提出,未来可整合营养干预与脑肌信号监测,优化卒中患者康复方案,为临床营养科参与多学科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常帆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理、发展路径与应用——医疗领域数智健康技术革新与未来展望”为题,系统解析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革新潜力。常教授指出,生成式AI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如生成对抗网络 GAN Transformer 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训练,从而生成与训练数据具有相似特征的新内容。从发展路径来看,生成式 AI 从早期的简单文本生成逐步扩展到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领域,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范围不断提升。目前凭借其创造性输出能力,已在疾病预测、个性化治疗及微生物组分析等领域崭露头角。常教授最后强调,AI技术可突破传统营养治疗的局限性,有望实现精准营养的全面突破,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平台,但需解决数据标准化问题,呼吁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推动技术落地。  


随后,临床营养科全体成员与两位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石海丹书记提出,可结合李乐教授的脑肌信号分析技术,研究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神经元调控机制;贾庆安主任建议将电刺激治疗与营养干预结合,利用fNIRS监测生酮饮食对脑功能的影响,探索酮体供能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李乐教授回应,之后将从以上方向思考立项研究,尝试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提升治疗精准性。


活动最后,临床营养科主任总结:“本次聘任仪式标志着学科向智慧营养迈出关键一步。未来,我们将与两位教授联合,构建精准营养支持新范式,推动AI技术在膳食管理、微生物组分析等场景的临床转化,打造集科研、临床、创新于一体的标杆科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