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编者按:近年来,我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兴院战略,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程”,厚植育才沃土,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学科提升与卓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我院推出“闪耀新医代”专栏,展示我院首批“育英计划”入选人才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培育心得与奋进故事。
王岗,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医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部“名师”,外科重症与生命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及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敬佑生命,引领重症医学创新发展
重症医学科又被称为“生命驿站”,患者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每一次诊疗都关乎生死,作为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健康卫士,王岗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王岗常说:“重症医学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的敬畏。”面对患者,王岗反复研究病情,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结合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出最优化的诊疗方案,成功将众多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社会的广泛赞誉,现为国家重症区域(西北)医疗中心陕西省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陕西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在ICU中,对于重症失语或气管插管的患者而言,无法表达自身需求和感受犹如置身于“无声的困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打破这道沟通壁垒,王岗教授带领团队与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徐光华教授团队合作,将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成功帮助一位高位截瘫失语患者通过脑电波活动表达出“你好”。这一声问候,不仅是对患者莫大的鼓舞,更是重症医学科在医疗技术创新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此类案例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采用的这种无创BCI技术,通过精准捕捉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或指令,从而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及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这不仅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精准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能让患者表达自身需求,获得更有温度、更具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王岗敏锐地观察到,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他带领团队迅速投入“炎凝交互”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救治探索,并积极参与制定《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in COVID-19》,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该共识2020年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同时,科室成立重症凝血亚专业组,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血栓前四项”连续监测指导下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个体化诊疗,成功救治千余名危重患者。王岗以副主编出版专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带领团队成员参与制定《凝血障碍诊断规范》及8部重症凝血相关专家共识。
精勤不倦,勇攀专业学术高峰
王岗坚信:“医学科研应围绕患者需求,始于临床问题,归于解决之道。”重症医学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挽救无数生命,作为西迁精神的践行者,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科研工作中。
临床中,新冠、流感、胰腺炎等疾病均可诱发ARDS,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ARDS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疾病负担的特点,成为重症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一难题,王岗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展开了系统性探索。他的团队首次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缓解内皮细胞损伤改善ARDS的作用机制,同时阐明了新型镇静药物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从而缓解ARDS的科学依据。这些重要发现充分体现了炎症反应调控在ARDS治疗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靶向调控炎症介质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能够有效减轻ARDS的病理损伤,为开发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在临床研究方面,王岗牵头开展了4项ARDS防治相关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为深入了解ARDS的发病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2024年,他主导构建了“丝路重症专病队列数据库”(Silk Road Critical Illness Cohort, SRCIC),该数据库聚焦ARDS、脓毒症及急性肾损伤等重要疾病的临床数据收集与生物样本采集,旨在通过大数据及组学分析技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由于王岗在重症医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青年科技奖、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研究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 19 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西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通讯作者)、陕西省第二届“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 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业绩的肯定,更是对他带领团队在重症医学领域不断突破、造福患者的认可。他常说:“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为患者带来真正的希望。”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研态度,让他在重症医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敦笃力行,铸炼医学栋梁
王岗不仅是医术精湛的医者,更是立德树人的师者,他以实际行动诠释“反哺育人”的高尚情怀。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他始终秉持“科教协同育人”的理念,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生们都说,王老师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榜样。
王岗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早期着手,日积月累,方可培养出兼具系统、独立与创新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进入课题组伊始,他便定期组织文献研读与讨论,锻炼学生的文献阅读、整理及汇报能力。他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并亲自参与课题讨论,耐心指导实验设计,及时解决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的错误,王岗也会及时纠正,确保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为学生的科研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后续的科研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2013年任教以来,王岗教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24名。课题组研究生共发表SCI论文31篇,累计影响因子160分。学生共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标兵1次、博/硕士国家奖学金6次、光华奖学金2次、“优秀研究生干部”8次,“优秀研究生”8次,西安交通大学自由探索与创新项目(学生类)2项,1人获百特中国青年研究者奖二等奖,1人获全国重症病例英语演讲比赛(西北赛区)二等奖,2人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王岗教授也一直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交流会及科研讲座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途经,研究生们多次参加国际大会,发表国际会议摘要20余篇。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王岗教授被遴选为西安交通大学“名师”,获陕西省住培“优秀专业基地主任”,连续多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优秀导师”。
在“医路匠心·育英筑梦”的探索之旅中,王岗以深厚的医学底蕴、不懈的科研追求和对学生无私的关怀,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他始终牢记“医者仁心”的使命担当,在日常诊疗中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用心呵护每一位患者,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健康;他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引领学生们在医学研究的广阔天地里自立自强,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