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网站 >> 急诊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和生命赛跑的急诊科

作者:赵丽
浏览次数:

和生命赛跑的急诊科

——写在中国急诊医学科成立三十周年


“嘀~~~~~~”,寂静的夜传来了120急救车的鸣笛音,焦急中旋转的蓝灯划过急诊科的上空,那抹蓝在这样的夜空里格外刺眼,紧随转运床那催促的推拉声,又一位急症患者被推进了抢救室。“快,患者无呼吸、无心率,约十五分钟”,120的交接人员边交代病情边做着胸外心脏按压。急诊值班的医护人员用最快的速度倒床、按压、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监护……,“患者出现室颤波,立即给予200J除颤,静推副肾1mg,准备呼吸机……”随着每一道指令般的医嘱,刚刚停歇没几分钟的急诊科,再次忙碌起来。这样的一幕,不是荧屏里的剧情,这样的情景是急诊科的真实写照,在急诊科早已习以为常,作为急诊科的一名医护人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要做好一切准备,随时迎接这种没有预见性的生死之战。

2004715,我第一天上班,那个早晨,突降暴雨,北关宿舍通往医院的路被淹,污水没过膝盖以上,公交车无法前行,我和同宿舍的三姐妹拉起裙子,带着欢乐的笑声与焦急的心情趟过泥水,准时到达医院,从那个早晨开始,我以一名护士的身份加入了急诊科,那天的激动和兴奋无法忘怀。

急诊科是医院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里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每天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或悲或喜,或感人或叹息。近十年的急诊生活,让我回味起来有心酸、有疲惫、有无奈、有温暖、有快乐,虽心中也曾有过小小怨言,但不能否认,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我是急诊护士,我骄傲。

听科里的老师们回忆,急诊室是在193710月医学院建立时一同成立的,当时只是设立一个内外科组综合辅助诊室,急诊工作由各科自行负责。194853在儿科东侧一间空房内成立了急诊室。20世纪50年代归属门诊部管理,当时只有几名护理人员负责日常治疗工作。1958年实行全日制门诊后,急诊室被取消,不久又被恢复,当时配备有专业护理人员专门从事急诊救治工作,没有专职医生,管理也由病区护士长兼任。日常急诊医疗工作由各临床科室抽调轮流值班,人员由护理部、门诊部分别管理,19876月正式成立急诊科,初建时仅有医生1名,护士15名,床位17(观察床14张、抢救床3),占地面积不足6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除颤仪1台,非同步呼吸机1台。1991年卫生部在危重医学设备招标中为急诊科配备了心电监护仪4台、呼吸机1台、微量泵1个、输液泵1个。其间急诊科建立了ICU室、手术室。1996年正式设置急诊住院床位,急诊科由依赖型转为自主型,科内已能独立完成各种内、外科危重病人的院前和院内抢救和治疗工作以及各种急腹症、多发性创伤等急诊外科手术。内、外科人员的值班均由科内医师承担,不再依赖其他临床科室。临床治愈率达95%以上,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十年前我成为急诊一份子的时候,医院还未修建现在的新门诊楼,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比较陈旧的四层大楼,急诊科在大楼东边一层,医疗环境相当恶劣,八面通风,完全就是一条走往各科室的通道,寒冬里落叶可以随着北风吹进急诊,在过道铺一条“浪漫”的落叶路,炎夏里漫天的蚊虫可以无视你的拍打任意肆虐,在每道墙面印一副“鲜活”的标本图。那个时候,最让我诧异的是住院床竟然还有设在小院子里的,在楼道东头院落的那两间病房里,曾经护理过的病人反而让我印象更加深刻,记得一位母亲站在病房门口哭着对亲友说:“孩子的胳膊断了”,她颤抖和害怕的声音让我第一次有和患者同落泪的冲动;记得给一位老爷爷穿刺时失败,被家属训斥后让我第一次因为工作的不顺心而苦恼;记得给那位急诊人都忘不掉的名叫杨会贤的胰腺炎患者第一次扎留置针、抽动脉血,她和老伴的恩爱感动了全科人,……,小院里的回忆道不完。当时的急诊科,已有了自己的中心供氧,虽然简陋,却是全院唯一一个可以集中供氧的科室,经历过的姐妹谁会忘记在寒冷的夜里戴着劳保手套,打着手电,拿着扳手去小院的小黑屋里拼了劲儿的拧残缺不全的氧气开关,一筒一筒滚着氧气筒更换氧气瓶的经历呢,此时想想,那时真有女汉子的气场。那时急诊科ICU床位3张,CCU床位3张,住院观察床位20余张,没有输液室。门急诊输液都在急诊过道里,两边摆几张硬板床或者塑料靠椅,再加上患者,这里就构成了急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有一次科里开会,主任让大家畅谈对未来的期望,我的回答是:“我希望有一天,输液患者可以在房子里打针”。终于,2005年,在科领导的努力和院方的支持下,我们有了门诊输液大厅。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专门的急诊药房、急诊检验科和急诊挂号室,也没有先进的His系统,每位患者每日的用药需要护士对着手写处方一支一支输进电脑。曾经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却不乏温馨和快乐。

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近十年来,我们的二院,我们的急诊科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4月,急诊科搬入新综合大楼,拥有独立设置的急诊门诊、急诊抢救、急诊观察、急诊ICU四个不同的工作区域,实际开放观察床位38张,急诊ICU床位12张,其中2张为负压病房,抢救室设床位5张,急诊输液室设有40张输液椅,6张输液床,配备了中心层流装置和中央监护系统,抢救室及ICU每床均配置干、湿吊塔、监护仪、简易呼吸器,配备除颤/起搏器,抢救车,床旁B型超声仪,无创呼吸机4台,有创呼吸机18台,飞利浦监护仪1台配PiCCO连续心排量监测模块,Swan-ganz导管及监测仪,Vigileo血流动力学监护仪2台,ZOLL心肺复苏机2台,CRRT2台,亚低温治疗仪3台,转运监护仪及呼吸机,洗胃机,床旁摄片机,萨博按压机,经颅超声多普勒仪,主动脉球囊返搏仪,ECOM,血气分析仪及其他床旁快速检验仪器等设备,医疗环境明显改善,可独立完成危重病员的复苏、抢救、监护、转运、血液生化指标监测等多项功能。同时,我们急诊大家庭的梯队也壮大起来,目前共有医师32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以上学历占81%。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护士77人,其中硕士1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20人。我们的医院是一所教学医院,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急诊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提高。1988年开始承担临床医学系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急诊医学的教学任务,由急诊科自编教材(教学科负责印刷)进行授课;1995年,急诊医学教研室成立,次年,教研室承担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此后每年举办一次;2005年在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急诊医学系,2009年建立急诊医学网站,开通网上教育,同年起急诊医学成为临床医学必修课,联合培养博士1人,硕士10余人,连续举办全国急诊危重症医学提高班12届,并多次主办省级、市级急诊医师、副主任医师和急诊护士长提高班,同时还承担留学生、进修医师、全科医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从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已毕业11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急诊医学系最开始采用纯理论式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教学理论的最新进展,逐步开展问题式教学、双语教学、PBL教学等,以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案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最大可能的将教学大纲的内容及最新急诊医学进展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分别在教改项目、卫生部统编教材编写、教学竞赛获奖教师、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中获得不菲的业绩。从1996年至今,急诊医学系每年举办一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09年举办国际急危重症研讨会;2011年举办西部十二省急诊医学高峰论坛;2013年举办了圣地延安急诊论坛。同时,在本科室人才培养中,先后派出10人次分别至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及北京等地进行为期4个月至半年的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专业技术交流38人次,参加国际会议6人次;科室开展继续教育课堂,近3年已开设课堂60余次,参加人员为全科医护及技术人员、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医生。1996年至今,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科研经费100余万。

急诊科是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重点资助学科之一,2012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陕西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是陕西省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已形成了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为一体的诊疗模式,是陕西省救治各类危重症、急性心、脑血管、急腹症、急性消化、呼吸系统、多发性创伤及急性中毒的重点基地。急诊科自成立至今,已成功完成院内、外多起食物中毒及重大事故的抢救、处理工作。1994224日西安市“投毒”事件的抢救与处理,同年“6.6空难”事件的抢救和善后处理, 199712月北关塌方事件的抢救与处理,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救治,2009年“西安民工群体中毒事件”伤员抢救,2010年“玉树地震”伤员救治,2011年“甘肃庆阳特大交通事故”中伤病员救治及转送等工作,同时曾救助无数三无患者。如今的急诊科建立了血栓性疾病救治中心,与相关科室合作,实现了血栓性疾病的绿色通道,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开展了急诊溶栓及介入的诊疗手段,使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救治。建立了特色急诊外科医疗范畴,针对多发伤、复合伤及创伤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疾病,开展急诊手术。与其他外科科室、影像科室、手术科室等协同合作,开通危重创伤救治通道,24小时开放急诊ICU转运、收住流程。建立了急诊外科特有的急腹症诊疗流程。制定了“门诊抢救——血液透析、灌流-ICU病房监护”诊治流程,救治包括有机磷、百草枯、安眠镇静药物等各类中毒患者。制定了公共应急、突发事件应对流程,与医院、其他科室保持畅通联系,共享信息,快速、及时、准确、安全处理各类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西北地区心肺复苏培训基地,搭建起以西安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平台;建立了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及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基地,向专业人员和公众进行急救的标准化培训。规范了急诊抢救室、留观病房和急诊ICU的收住、转出标准,在急诊门诊按照病情及时将患者分检处理,提高了急危重病患救治率。开展了有创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系统监测,如中心动、静脉监测、有创机械通气,指导危重病患的抢救治疗。建立并完善了急危重症病患及急诊ICU病房的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操作,完善诊疗程序。急诊科目前还开展了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静脉溶栓治疗、急诊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支气管扩张咯血急诊介入止血、B超引导下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急性外周血管血栓性疾病介入治疗、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Swan-ganzPICCO)、主动脉球囊返搏术等。

急诊科这个特殊的环境,每一天都充满着刺激和变数,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有人都知道,急诊工作很累,急诊工作很脏,急诊工作很危险,急诊是各种评审检查时的重点,在这个平凡而重要的岗位上,有多少青春无私奉献,有多少辛酸和泪水被隐藏,这里没有昼夜之分,这里没有节假日,这里永远是喧腾着的,这里的步履总是匆忙的,这里永远被伤痛、忙乱、鲜血、眼泪、吵闹包围,这里的战斗随时打响。在急诊工作的日子里,我深刻领略了人生的长久与短暂,生离与死别,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曾有一位心衰患者紧紧拉着我的手,用着全部仅存的力气艰难的跟我说:“救救我,我不想死,我还有孩子”,那一刻,我感到了这身白衣的沉重与伟大,也理解了那句踏进医学院校时握着拳头念出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途长径,点缀的鲜花弥漫,使行杖扶叶的人们,踏着荆棘,不觉得累,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作为急诊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又何尝不是把爱和同情紧握在手中的呢?我们用着自己的精心、耐心和爱心去守护每个生命,一次次在生死之门与死神赛跑。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活,珍惜每一天,只有拥有健康,才可以拥有更多。

2013年,是中国急诊医学科历经三十载迎来自己的而立之年。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在邵孝鉷教授、周玉淑教授带领下成立中国第一个急诊医学科,简称急诊科,同年急诊医学会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全国急诊医学研讨会。历经三十载,急诊医学仍为具有丰富学术内涵的一门学科。

医海无涯,大浪淘沙,急诊风雨三十年,我们从容潇洒,但愿天下人无灾,天下人无病,急诊的故事少一些叹息,多一些温馨,少一些悲痛,多一些感动。“急诊号”还很年轻,让我们急诊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实现急诊人的急诊梦!



急诊科 全家福


作者 急诊科 赵  丽

时间    2013.12.05

编审 赵晓静 潘龙飞

相关医生: 相关科室: 急诊科

团队成员